角膜营养不良是什么?
角膜营养不良是一种主要的遗传性眼部疾病,由于角膜损伤后康复过程中各种类型的淡灰色蛋白质在角膜内积聚,导致角膜透明度丧失,从而导致视力受损和失明。
原因
已知各种基因,包括TGFBI(转化生长因子β诱导的),都可能导致角膜营养不良的发展。
在这些基因中,与TGFBI基因中的五种突变(R555W、R124H、R124C、R124L和R555Q)最常报告相关。 TGFBI基因中的这五种突变是Granular Corneal Dystrophy Type 1(GCD1)、Granular Corneal Dystrophy Type 2(GCD2)、Lattice Corneal Dystrophy Type 1(LCD1)、Reis-Bucklers Corneal Dystrophy(RBCD)和Thiel-Behnke Corneal Dystrophy(TBCD)的主要贡献者。
症状
Normal Eye
通常,
角膜营养不良倾向于在儿童或早年成人时出现,
但由于遗传或环境差异,
症状也可能在30岁后期显现。
此外,在携带遗传突变的家族中,
起病年龄可能会有显著差异。
角膜营养不良倾向于在儿童或早年成人时出现,
但由于遗传或环境差异,
症状也可能在30岁后期显现。
此外,在携带遗传突变的家族中,
起病年龄可能会有显著差异。
Eye with
Corneal Dystrophy
Corneal Dystrophy
对于携带角膜营养不良基因突变的患者,
提前进行遗传测试非常重要,
因为接受像LASIK、
LASEK或SMILE LASIK这样的屈光手术可能会迅速加重症状。
提前进行遗传测试非常重要,
因为接受像LASIK、
LASEK或SMILE LASIK这样的屈光手术可能会迅速加重症状。
5种角膜营养不良
颗粒状角膜营养不良I型
颗粒状角膜营养不良Ⅱ型
Reis-Bucklers角膜营养不良
Thiel–Behnke角膜营养不良
网格状角膜营养不良I型
颗粒状角膜营养不良I型
Granular Corneal Dystrophy Type 1(GCD1)
颗粒状角膜营养不良I型是5q31染色体上的TGFBI基因Arg555Trp突变引起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突变疾病。
特征
- 发生于基质层前端的角膜中心部位,可以发展为微粒或面包屑等形态。
- 10多岁开始发病,快的话3岁左右也可能发病。初期主要是对明亮光线产生不适的光敏感现象,并存在进行性视力消失。其特征在于,随着年龄的增长,角膜混浊程度加剧,症状逐渐变得严重。常发生复发性角膜糜烂。如果是纯合子,则该症状更为严重。
- 与颗粒状角膜营养不良Ⅱ型的混浊形态略有不同。不同于Ⅱ型,I型不产生“淀粉样蛋白”堆积。
患病率
目前为止,颗粒状角膜营养不良I型的患病率尚无确切数据。但是,欧洲有很多该病例的报道。
致病基因
TGFBI R555W
- [1] Klintworth Orphanet Journal of Rare Diseases 2009 4:7
- [2] Family study case (J Zhejiang Univ-Sci B. 2011;12:287-292)
颗粒状角膜营养不良Ⅱ型
Granular Corneal Dystrophy Type 2(GCD2)
颗粒状角膜营养不良Ⅱ型(Granular corneal dystrophy type II,GCD II)是与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相关的转化生长因子-β诱导蛋白(BIGH3)基因的外显子4、密码子124变异导致精氨酸(arginine)变成了组氨酸(histidine),而产生的常染色体显性基因突变。
特征
- 颗粒状角膜营养不良Ⅱ型的杂合子患者随着时间的进行,角膜混浊也会进展。根据进展程度,角膜混浊可以分为3个阶段。
- 早期可见角膜上皮下及角膜前基质部位产生微小、边界分明的颗粒状沉淀物。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小变大,数量增加,并发展为线状或星状的沉淀物。后期随着疾病发展至角膜基质中间部位及后半部,整个基质将变得混浊。
- 杂合子的情况下,即使年龄增长,也会维持较好的视力。但是进展到后期时,随着颗粒状沉淀物之间的基质出现全面混浊,将会引起视力丧失。
患病率
这是越南、日本及韩国最长报道的角膜营养不良。据推测,韩国的患病率大约是1/870。
致病基因
TGFBI R124H
- [1] Family study case (Molecular Vision 2009; 15:70-75)
Reis-Bucklers角膜营养不良
Reis–Bücklers Corneal Dystrophy (RBCD)
Reis-Bucklers角膜营养不良(Reis-Bücklers corneal dystrophy)又被称为颗粒状角膜营养不良Ⅲ型,常见于角膜bowman层的中心部位。双眼中,灰白质的沉淀物像云一样均匀散开。Reis-Bucklers角膜营养不良是进行性常染色体显性基因突变疾病。
特征
- 大约4~5岁开始出现病变,非典型环形(ring)形态,非连续性斑点及线条可以向上扩散至角膜上皮细胞。其特征在于可以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引起视力丧失。
- Reis-Bucklers角膜营养不良在上皮组织红肿引起严重的眼球充血、疼痛、光敏感性症状之前,多数情况下,潜伏期内没有特别的症状。当非典型角膜表面发生进行性表皮混浊后,20多岁至30多岁之间,患者开始丧失视力。
- 与其他类型的颗粒状角膜营养不良相比,Reis-Bucklers的发病时间稍早,并经常伴有角膜糜烂症状。
- Reis-Bucklers角膜营养不良具有和Thiel–Behnke角膜营养不良相似的临床表现,但是一般情况下,多数时候症状比Thiel–Behnke角膜营养不良严重。
患病率
目前为止,Reis-Bucklers角膜营养不良的患病率尚无确切数据。
致病基因
TGFBI R124L
- [1] Klintworth Orphanet Journal of Rare Diseases 2009 4:7
- [2] Molecular Vision 2008; 14:829-835
Thiel–Behnke角膜营养不良
Thiel–Behnke Corneal Dystrophy (TBCD)
Thiel–Behnke角膜营养不良(Thiel-Behnke corneal dystrophy)发生于上皮细胞下部bowman层。随着形成蜂窝形态的沉淀物,诱发进行性视力障碍,是常染色体显性基因突变引起的疾病。
特征
- 10~20岁左右出现角膜糜烂,并伴随眼球不适与疼痛。该角膜糜烂复发率高,同时视力也将逐渐、持续下降,直至失明。经组织学检查可发现Thiel–Behnke角膜营养不良存在多种厚度的角膜上皮细胞。上皮基底膜(epithelial basal lamina)和bowman层表现出多种退行性变化。同时,上皮下层中业发现了非典型胶原蛋白组织。
- Thiel–Behnke角膜营养不良具有和Reis-Bucklers角膜营养不良相似的临床表现,但是一般情况下,多数时候症状比Reis-Bucklers角膜营养不良略轻。
患病率
目前为止,Thiel–Behnke角膜营养不良的患病率尚无确切数据。但是,德国及美国等多个国家有相关病例报道。
致病基因
TGFBI R555Q
- [1] Family study case (Molecular Vision 2012; 18:362-371)
网格状角膜营养不良I型
Lattice Corneal Dystrophy, type 1 (LCD1)
网格状角膜营养不良是线状的淀粉样蛋白沉积在角膜间质上,引起视力减退,有时会诱发反复的角膜糜烂,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
特征
- 以角膜中心部位bowman层出现线状混浊为开始,然后将波及周围和基质。混浊交叉,形成网格状,并出现角膜红肿等现象,角膜沉淀物的形态看起来和神经延展的样子相似。角膜出现混浊之前,会先出现复发性角膜糜烂症状。出现角膜糜烂时,可能引起疼痛发作。该疾病属于双眼疾病,一般10多岁开始发病,但是根据情况,也可能较晚发病。
- 网格状角膜营养不良I型虽然是进展十分缓慢的疾病,但是从早期开始就会出现视力障碍,60岁之前将遇到严重的不便感及视力障碍。虽然会出现角膜的知觉障碍,但是未观察到全身疾病。
患病率
目前没有准确的患病率报道。一般情况下,西欧地区发病较多,但是全球范围内均有该疾病报道。
致病基因
TGFBI R124C
- [1] Klintworth Orphanet Journal of Rare Diseases 2009 4:7
- [2] Family study case (Molecular Vision 2008; 14:829-835)
为什么角膜营养不良很危险?
一旦角膜营养不良开始发展,目前就没有办法治疗它。
因此,延迟疾病的发生和进展是最佳的行动方案。
角膜营养不良患病率
韩国: 每
0
人中1人
美国:每
0
人中1人
中国:每
0
人中1人
(韩国 /Ⅱ型颗粒状角膜营养不良——Avellino角膜营养不良基准)
根据地区分布的角膜营养不良基因突变
Avellino实验室通用测试
测试五种主要角膜营养不良
Avellino实验室通用测试检测五种主要的TGFBI角膜营养不良基因突变,这些基因突变占角膜营养不良基因突变病例的大多数。 日常生活中角膜营养不良的管理
对于携带角膜营养不良基因突变的个体,暴露于特定环境因素可能会加速疾病的进展。
这些环境因素包括:
1. 紫外线暴露
2. 对角膜的物理损伤
(例如,LASIK、LASEK、SMILE LASIK手术等)